《要帶孩子去看醫生嗎?I》談與導師的討論會前心理準備

作者

葉孟娟諮商心理師|美國ANFT森林療癒師|正念種子教師|擁有與孩子與家長工作超過十年經歷

· 親子教養

老師建議我的孩子看醫生,我該怎麼做?”
“我的孩子真的需要看醫生嗎?”

導師和家長一起討論孩子的表現是很常見的一種討論,因為學校和家庭是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兩個生活場域。然而身為家長,當聽到孩子的國小導師告訴自己,基於孩子在班上的表現,孩子可能需要去兒童心智科做心理評估/衡鑑,此時,您可能會覺得相當震驚與擔憂。震驚的是老師所描述的狀況,好像跟孩子在家的表現不太一樣?自己很少看到孩子有這樣的狀況出現。擔憂的是為什麼老師要請我帶孩子去給精神科醫師評估,評估是在做什麼?甚至是開始有些內疚或自責,覺得自己沒有發現孩子的問題。也可能會覺得老師是不是有失公允所以才這麼說。

在這幾年的工作經驗中,實務上學校會先召開個案討論會議,而此,時常聽到家長與我分享內心的擔憂,在參與會議之前,其實心中十分忐忑,會面對什麼樣的提問?我該怎麼準備我的心情?我需要先準備什麼資料嗎?

透過這篇文章,跟要初踏入會議的家長分享,可以怎麼做,讓心情更放鬆一些,會議效果也能更好,在與導師進行會談之前,您可以先這麼提醒自己:

1. 正面思考:提醒自己這次會議是為了孩子的成長,導師和家長的間的討論,目的是尋求幫助和支持,將焦點放在合作和解決問題上。若還是感受到很多的負面情緒可以進行第二點。
2. 放鬆心情:使用深呼吸或冥想等技巧來放鬆身心,減少焦慮感。可以在討論前做幾分鐘的放鬆練習,讓自己保持冷靜。
3. 清晰的目標:確定會議的主要目標,比如獲得對孩子情況的了解、尋求老師和參與會議者的專業建議等。清晰的目標可以幫助您保持專注和穩定。
4. 準備好問題:提前列出您想要詢問的問題和關注點,這樣在會議中能更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,也不會漏掉重要的問題。

5. 接受多元觀點:理解導師因為在校情境與在家情境的不同,對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和建議。若能保持開放的心態,願意聽取他們的意見,這樣有助於達成共識。並提前想像幾種可能的會談結果,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,以做好準備。
6. 情緒管理:意識到可能會有情緒波動,例如焦慮或沮喪,提前準備好如何處理這些情緒。可以告訴自己,這是正常的反應,若還是覺得很有壓力,可以回到第二點放鬆心情的方式調整心情。
7.約定見面:在幾種親師溝通的管道裡,要談孩子的狀況最有幫助的方式是面對面會談,面對面會談幫助我們能更確定彼此想表達的內容,也能讀到彼此的非語言訊息(如表情、肢體動作等),減少訊息誤會的狀況產生。所以,若要談論此類問題,建議可以與老師約訂彼此適合的時間,在安全的空間會談(例如,教室、學校會議室等)進行。

broken image

在做好心理準備,並理解會談是對雙方都有助益的情況下,我們就可以開始來構思會談的主要內容,我們在下一篇,再來繼續談這個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