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的孩子要去看醫生嗎?IV》淺談藥物介入

魏敬嶸臨床心理師|四葉草心理治療所副所長|國小特殊教育專業團隊臨床心理師


繼上篇介紹心理衡鑑的大致內容後,相信大家一定也很好奇「評估完成的後續安排」,加上坊間的復健或身心診所、心理治療所也日漸增設,接下來也會跟大家分享心理治療(對兒童個案的口語說明會簡稱為「心理課」)的資源取得,以及額外簡介有關兒心科是否馬上會開立藥物,目的為了鼓勵大家及時尋求需要的協助喔。

Q3.醫生是不是一定會開藥給我的小孩吃?這樣的藥物會成癮和有副作用嗎?

  提到應用在兒童的精神科藥物,大家可能比較常聽到的例如注意力藥物(利他能、思銳等)、情緒穩定藥物,但是否需要服用藥物,仍然須先釐清與診斷有關的症狀行為,以及症狀對孩子的生活適應產生的影響,並由主治醫師與家長討論後再決定。以注意力不足/過動障礙的孩子來說,注意力持續度在年齡較小時,對學習品質的干擾較輕;隨著年齡成長,以及環境中的規範與要求增加,可能會讓孩子的學習成效不彰、容易引發人際衝突、挫折感積累而信心不足,這些問題都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思考,來進一步選擇自己認同的治療方式。另外,藥物治療作為整合性治療的一部分,孩子仍然需要心理治療、父母親職教育、認知及社交技巧訓練等,來協助孩子的生活適應與人格發展。

  至於藥物的副作用與成癮問題,可於就診時向醫師多方諮詢,醫師也會根據個人的生理反應與發展狀態,來調整藥量或採取其他方法。而精神專科藥物在台灣屬於管制藥品,只要依照醫師的處方籤正確使用,一般而言並不會有成癮問題發生。